我的留英動機:四個讓我選擇英國的理由
學術資源超豐富,學習氛圍濃厚
英國的高等教育在全球一直都很有名,像牛津、劍橋、LSE 這些學校常年在QS世界排名前段班。實際進去之後,真的會被他們的圖書館、資料庫、學術資源嚇到,老師和同學對於研究或實務議題都很投入。你會發現,這裡的學習不是只靠課本,而是有很多機會接觸到最新的產業資訊和研究成果。
一年制碩士,節奏快但效率高
我最後選的是一年制的授課型碩士。雖然課程很密集,壓力也不小,但換來的是更短的學習時間和更低的機會成本。對我來說,能夠快速回到職場、把學到的東西馬上應用,是很重要的考量。
課程與產業連結緊密,實務經驗多
很多英國碩士課程都會把企業議題帶進來,像是邀請業界講者、安排企業參訪或小組專案。身邊同學來自不同國家和產業,大家一起做專案時,會自然而然累積到跨領域的經驗和人脈,這對未來找工作真的很有幫助。
畢業後有工作簽證,職涯發展更有彈性
英國現在有提供畢業後兩年的工作簽證(Graduate Route),很多同學畢業後都會先留下來工作一段時間,累積國際經驗。即使最後選擇回台灣,這段經歷也會讓履歷更有份量。
在決定申請英國碩士之前,我其實也糾結過很久,到底要選研究型(MRes/MPhil)還是授課型(Taught Master)?我把自己放在兩種情境下思考:
如果你想走學術或研發路線:研究型碩士
適合對象:想繼續念博士、未來想當研究員或大學老師的人。
學習方式:時間比較彈性,主要靠自己找題目、做研究,最後要寫一篇完整的論文。
挑戰:需要高度自律和獨立思考能力,過程中會跟指導教授密切討論。
如果你想快速進入職場:授課型碩士
適合對象:想要一年內拿到學位、回到職場發展的人。
學習方式:課程密集,評量方式以作業、考試和專案報告為主,重視實務應用。
優點:產出快,能馬上把學到的東西用在工作上。
我最後選擇授課型,因為我短期目標就是回到產業,把理論轉成實際專案成果。不過我身邊也有同學選研究型,他們很享受跟教授討論、發表論文的過程。其實兩種路線沒有誰比較好,重點是要符合自己的目標和個性。
入學管道觀察:直入還是 Pre-Master?
我自己是直接��請正規碩士課程(直入),因為我的本科和工作背景跟申請科系有連結,成績和語言也都達標。如果你跟我一樣,這條路會比較省時省力。
但我身邊也有朋友選擇先讀 Pre-Master,這是一種銜接課程,通常一學期到半年,主要是補語言、補基礎或跨領域轉換。雖然多花一點時間和費用,但對於想跨領域或語言還沒到標準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很穩定的過渡方式,也能讓自己更有信心進入正式課程。
成績與語言門檻:不是唯一關鍵,但一定要過關
GPA 和 IELTS(或 TOEFL)是基本門檻,這點大家都知道。但我自己的經驗是,這些分數只是讓你有資格申請,真正能讓你脫穎而出的,是推薦信和動機信(SOP)。
語言考試:我建議至少在申請前 3 個月考完,這樣才不會跟文件準備撞期,壓力會小很多。
推薦信:我請了一位教授和一位主管幫我寫,請他們舉具體例子說明我在專案中的角色和貢獻,這樣內容會更有說服力。
SOP(動機信):我很認真寫,清楚交代為什麼要念這個學位、想補強哪些能力、畢業後怎麼應用。這部分真的很重要,因為審查老師每天要看很多申請,只有有故事、有個性的內容才會被記住。
最後我覺得,分數讓你進門,故事才讓你被選上。
申請時間線:我的實際規劃與步驟拆解
前一年 4–5 月:釐清目標、列出申請清單、準備文件、考 IELTS
前一年 9–10 月:陸續提交申請
當年 1–2 月:陸續收到 Offer
當年 3 月內:回覆是否接受 Offer
當年 3–6 月:取得 CAS(學校發的確認信)
當年 4–7 月:用 CAS 申請簽證
當年 8 月:安排住宿、註冊入學
當年 9 月:正式報到
我把這些步驟寫成待辦清單貼在桌上,每天只做一件小事,比如「今天只改 SOP 第二段」、「今天只上傳成績單」。進度慢一點沒關係,重點是要穩定前進,這樣壓力也不會爆表。
文件準備全攻略:我的實戰經驗與小提醒
申請表:每間學校系統不太一樣,但大致流程都差不多,先註冊帳號、逐項填寫資料。
成績單與(預)畢業證明:一定要提早跟學校申請英文正式文件,避免臨時卡關。
語言成績:注意分數有效期限和各校要求的分數帶,有些學校會要求單項分數。
CV(履歷):我用一頁完成,重點放在「做過什麼、帶來什麼成果」,尤其是可以量化的成就。
SOP(動機信):避免流水帳,我用「動機為何 → 缺口與行動 → 本校能提供什麼 → 出路與回饋」這個順序寫,讓審查老師一開始就知道我的動機和規劃。
推薦信:先跟推薦人溝通申請重點,提供自己的履歷和 SOP 草稿,這樣他們寫起來也比較聚焦。記得要預留足夠時間給對方撰寫和修改。
文件準備小技巧清單:
文件都要有英文版,格式統一。
重要文件建議多準備幾份影本和電子檔。
SOP 和 CV 建議請朋友或學長姐幫忙潤稿。
推薦信要提早溝通,避免臨時趕工。
DIY還是找代辦?我的選擇與心得
我自己是全程自助申請,因為我時間比較彈性,英文和申請文件處理也還算可以。但如果你工作很忙,或是想申請跨領域、名額很少的熱門科系,其實找專業代辦也不錯,至少可以幫你省下很多查資料和對流程的時間。
我的建議是,把資源用在自己的短板。如果你覺得語言和SOP寫作比較弱,就可以考慮花錢找專業協助;如果你資訊蒐集能力強,就可以多花時間研究學校和課程內容。重點是要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幫助,不要盲目跟風。
回頭看整個申請過程,最重要的學習就是「把抽象的夢想拆成具體行動」。當我把學制選擇想清楚、把時間線寫出來、把文件一份份打磨,原本的焦慮和不安就會被具體的進度取代。
下篇預告
下一篇我會分享一年預算怎麼編、費用怎麼抓、有哪些獎學金和打工實習機會,以及我觀察到的熱門科系和代表性院校。如果你現在正煩惱「錢怎麼算」、「要不要邊讀邊實習」,下篇會有更實用的經驗和建議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