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上篇「從動機到申請流程、文件與時間規劃」的內容,這次聚焦在留學費用、獎學金、打工實習與熱門科系觀察。
說真的,當初拿到錄取通知的那一刻,我最擔心的不是課業,而是「錢」和「生活」。很多人都會問:「到底一年要準備多少錢才夠?」我自己在出發前,真的花了很多時間做功課、比價、問學長姐,最後才抓出一個比較安心的預算。
我自己是在倫敦念書,這裡的開銷真的比英國其他城市高滿多的。簡單整理一下我那時候的預算表:
在預算方面,倫敦地區與非倫敦地區的差距相當明顯。
以我當時的規劃為例:
在倫敦地區,學費約為 £28,000–£35,000,生活費(含住宿)約 £16,000–£18,000,加總下來,全年總預算約 £44,000–£53,000。
而在非倫敦地區,相對負擔會輕一些,學費約 £23,000–£26,000,生活費(含住宿)約 £12,000–£15,000,整體年總預算約 £35,000–£41,000。
我自己的做法是:先抓平均值,然後再多預留5%~10%的彈性預算。這筆「備用金」真的很重要,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突然需要搬家、換簽證、或是臨時買台筆電。像我有一次因為宿舍漏水,臨時搬出去住Airbnb,這時候有多一點預算真的救了我。
簽證財力證明與實際花費不同:UKVI 要求(2025 起)倫敦每月至少 £1,483、非倫敦每月至少 £1,136(最多計9個月),但實際生活費往往更高,建議以校方估算與個人習慣為準。
學費和住宿費通常要一次付清或分兩期繳,記得提前準備好現金流。
生活費建議每個月都記帳,才不會月底才發現錢不夠用。
有些雜支(像是簽證費、保險、機票、臨時醫療)很容易被忽略,建議一開始就列進預算表。
小提醒:與其精算每一筆小錢,不如先確保整體現金流不會斷掉。留學期間,最怕的就是突然沒錢繳房租或學費。
我那年同時申請了政府型和校內型獎學金,雖然最後只拿到一個部分補助,但整個過程真的學到很多。這邊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經驗和心得,給正在準備的你參考。
政府型獎學金(例如 Chevening)
這類獎學金競爭超激烈,但制度很公開透明。你需要準備一份很有說服力的動機書,還要詳細說明你的工作經驗和未來規劃。通常還要同時申請多所學校,增加錄取機會。
校內獎學金
每間學校的規則都不太一樣,有的看成績,有的重視多元背景。我自己申請的是院內國際學��獎助金,文件比正式入學申請簡單一點,但時間線很早,幾乎在收到Offer之前就要遞件。
提早半年查資料:很多獎學金的截止日都在前一年11~12月,太晚查就來不及了。
不要小看小額補助:即使只抵一點學費,也能減輕不少壓力。
文件可以重複利用:只要方向一致,不同獎學金的動機信可以用同一個架構,微調細節就好。
動機信要寫得真誠,不要套模板。
推薦信最好找跟你有實際合作經驗的老師或主管。
有問題就直接寫信問學校的獎學金辦公室,他們都很樂意幫忙。
延伸參考:想了解更多英國政府獎學金資訊,可以參考 Chevening 官方網站 https://www.chevening.org/
很多人都會問:「英國留學可以打工嗎?會不會很難找?」我自己的經驗是,只要你有心,機會其實不少,但要懂得取捨。
學生簽證打工規定
持學生簽證的話,學期間每週最多只能打工20小時,假期可以全職。我的主要工作是校內助理(student ambassador),偶爾也會在圖書館幫忙。這些工作雖然時數不多,但讓我學到很多跨文化溝通和團隊合作的技巧。
Find a Job(英國政府官方平台)
Reed.co.uk(有點像台灣的104人力銀行)
Milkround(專門給實習生和應屆畢業生)
Bright Network(很多跨國企業的實習機會)
Indeed UK(資訊量最大,但要自己多篩選)
校內工作競爭激烈,建議一開學就投履歷。
校外實習要注意簽證規定,有些公司不接受國際學生。
有些實習是無薪的,但能累積經驗和人脈。
小建議:找工作前一定要確認自己的簽證條件,並主動跟雇主說明你的學生身份,避免違規。
在英國念書,最讓我驚訝的是大家真的很認真在追求自己的專業,不只是為了拿學位而已。這邊分享一下我觀察到的熱門科系和學習氛圍:
商業與金融:多集中在倫敦,實習機會多,跟產��連結很強。
法律:學風嚴謹,討論超多,常有模擬法庭活動。
工程與科技:設備新穎,很多跨校合作專案。
電腦科學與資料分析:AI、機器學習課程超熱門,畢業後就業率高。
藝術與設計:創作自由,常跟畫廊、品牌合作。
我有個朋友念藝術設計,他們每週都要辦展覽,還有機會跟倫敦的設計師合作。另一個念商學院的同學,光是實習就做了三個,畢業前就被投行錄取。大家都很拼,但也很懂得享受生活,常常下課就去公園野餐或參加社團活動。
課業壓力大,但成果很明顯。
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成長,不只是為了拿文憑。
老師很鼓勵學生發問和討論,沒有標準答案。
FAQ:留學英國常見問題一次解答
Q1:哪種碩士比較好找工作?
一般來說,授課型碩士(Taught Master)比較受企業歡迎,因為課程實用、畢業快。但如果你想走研究或繼續念博士,研究型碩士(Research Master)會比較適合。
Q2:可以從研究型轉授課型嗎?
理論上可以,但手續很麻煩,大部分學校不太鼓勵。建議一開始就想清楚自己的方向。
Q3:為什麼有些研究型碩士一年就畢業?
研究型碩士分成MRes(約一年)和MPhil(兩到三年),MRes比較像研究訓練,MPhil則可以接博士。
Q4:學費哪個比較貴?
通常授課型碩士學費稍高一點,但差距不大,還是要看科系和學校。
Q5:收到Offer就等於錄取了嗎?
還沒!你要在期限內回覆學校,學校才會發CAS(Confirmation of Acceptance for Studies),拿到CAS才能申請簽證和正式註冊。
這一年真的比我想像的還要忙,也比我想像的還要精彩。除了課業和實習,我更學會了怎麼在多元文化的環境裡找到自己的步調。
預算抓鬆一點,別讓錢成為壓力來源。
把所有重要的時間點都寫下來,避免臨時抱佛腳。
把焦慮拆解成一個個小任務,一步一步完成就不會那麼可怕。
希望我的經驗能讓大家少走一點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