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開心可以邀請到阿雲來跟我們分享,關於她在美國 UCB 擔任研究助理,還有目前在 Caltech 的神經生物學當博士生,海投 25 間博士項目、兩年的申請經驗跟目前的讀博心得。
🌟 本文是 Podcast 逐字稿精簡版!
歡迎點這邊直接收聽:Podcast 連結 🔗
🎤 本集來賓:阿雲ㄉ美國生存筆記☁
陽明交通大學生科學士 ➡️ 美國加州 UC Berkeley 研究助理 ➡️ Caltech 神經科學博士生
嗨大家!Jason學長的職涯資料夾的聽眾大家好~我是阿雲,然後我目前人在美國的加州理工學院念神經生物學博士班的二年級,我之前大學是在台灣的陽明大學念生命科學,但是我後來畢業後有先來美國的伯克萊大學當研究助理當了兩年。其實我第一年申請博士班的時候是全滅的,就如標題所見,我是第二年就是 2022 年的時候才申請上 Caltech!
我覺得超級有,而且很極端!我覺得當科學家,尤其是像我在 Caltech,我覺得 Caltech 的特色就是他很常強調說我們要做其他人可能不願意去做、或是不願意去 support 的科學。
所以我覺得在這邊,可能受這邊的教授或是氛圍影響,就是很多人在做研究真的是:「如果我不做,可能世界上不會有其他人在做的事情」。所以我覺得有很多人在做研究,真的是如果我不做,可能世界上不會有其他人在做的事情。有好有壞,好的話是如果你是全世界第一個發現某一個新的東西的人的話,是一件非常非常激勵人心的事。可是,同時也因為全世界可能只有你在做,所以可能會很孤單,而且會充滿不確定性,因為你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去參考。
我覺得這個就是跟念醫學系非常不一樣的地方!醫學系我自己覺得比較像是,你進去醫學院就像是一個工廠,他們要產出非常好的醫生。然後最好是每個醫生都要有類似的手術技術,因為你要確保說他們動的手術的完美性跟一致性是很高的,所以算是一個很按照 SOP 去走的一種職業。
但是科學家的話,我覺得就是完全不一樣!就是你很少會有一個 SOP 可以去參考。
我記得我做的事情就是:「我很早就開始去嘗試進實驗室」。我記得我一開始是大一下的時候,就有找了一間實驗室進去。當然你大一的時候你沒什麼知識,然後還呆呆的所以能做的事情不多,但是我覺得那麼早開始有助於我去釐清我對於怎樣的研究方法,或是怎樣的主題是沒有興趣的。我就可以提早用刪去法把我沒有興趣的研究方法,或是研究主題刪除。然後我後來大二跟大三分別各加的一間實驗室,各待了一年半跟一年。
我知道很多人從高中就會開始去中研院那些,所以比起那些我算是晚的,但是我覺得我前年後加了兩三年實驗室,就是對於探索興趣來說我覺得蠻有幫助的!
我覺得我們可以先聊高中畢業之後,可以做什麼不一樣的決定。就我覺得來到美國之後,會意識到說,如果你大學就先來美國念的話,其實是非常非常有利的。尤其是你未來想要申請研究所,想要申請博士班的話,所以我如果可以回到過去的話,如果家裡狀況許可的話,我可能會想考慮大學就來美國念。
但是,如果說你現在已經在台灣念大學的話,我覺得我會鼓勵大家暑假想辦法去多做一些暑期實習。尤其是,可以的話來美國先來做暑期實習或是交換!我有認識一些學長姐,他們就是會利用例如說台大的那種交換的 program,暑假的時候就來這邊做了兩三個月,我覺得那個對未來的申請也是非常有用。
然後如果說你沒有辦法來美國做任何事的話,你可能就是早點進實驗室,然後看能不能在一個 project 上面多花個一兩年,甚至兩三年然後去發 paper。但我覺得如果你一直待在同一個實驗室,你就沒辦法去體驗說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所以我覺得你要嘛就是多嘗試,要嘛就是待在同一個實驗室去拼拼看一篇 paper。所以就是有好有壞,我沒辦法說哪個比較好、哪個比較不好。
其實那時候大四的時候,我就有考慮過我畢業後要做什麼。然後那時候心裡,因為我那時候已經知道我要申請美國博士班,可是我心裡知道我大學做的東西是不夠的。所以那時候考慮四個選項:
一就是在台灣繼續念個碩班、二的話是去美國念碩班、三是在台灣當研究助理、四是去美國當研究助理
那我一開始是比較排斥碩班的。不管是在美國或台灣念,因為我有點懶我不想要再修課了,我覺得很煩。然後加上我知道在美國念碩士班其實很貴,而且它大部分是就業導向,在生物方面美國碩士班都是就業導向。所以我一開始就剔除了念碩班的選項。
那如果可以來美國當研究助理的話,當然比在台灣當研究助理好,因為美國的研究經歷還有推薦信會比台灣的研究經歷跟推薦信就是有力很多。那我那時候就想說,反正我也沒什麼好損失的,所以我記得我那時候畢業前好像花了兩個月就瘋狂的海投研究助理的工作。
那投工作的方式其實就跟在台灣投履歷很像,就是像那種 104 人力網,然後在美國就是什麼 Indeed、Glassdoor。你就是看職缺,然後我就是整個美國,不管在哪裡,只要是有聽過的學校,我就投履歷投履歷投履歷,然後最後好像投了我記得有四十幾個。
我最後只拿到兩個面試,一個是 Berkeley 的職缺、一個其實是 Caltech 的職缺。然後後來只有 Berkeley 那個教授願意收我。所以其實最大的難關是沒有身份,如果你沒有綠卡跟我一樣,其實你要找到願意贊助你簽證的老闆是很難的。
我這邊就要講一個很現實的事情!就是我覺得我們跟美國大學生比,就在申請研究助理這方面基本上是沒什麼優勢的。然後當然我在大學的時候待的實驗室都是做老鼠的,所以我那時候的老鼠的,不管是手術或是一些 Lilicoco 的經驗,我覺得跟一般大學生比算是中上,但是也沒有特別突出。就我相信一定有更多美國大學生跟我一樣,或是甚至比我更有經驗。
所以我自己覺得我申請到研究助理最大的因素,單純是運氣好,跟遇到好心的老闆!然後我的技術是符合他要找的人。其實我申請到研究助理之後,因為我寫那篇文章,有非常多的學弟妹來跟我聊這件事情。然後其實後來還蠻多人去申請研究助理也申請上了,我至少知道就有三四個人因為看到我那篇文章,然後現在找到研究助理工作,所以說運氣好像也沒那麼難。
但是我覺得就是簽證的問題,你要遇到一個願意跟你一起跑那個流程,然後贊助你簽證的老闆。我知道很多人會找可能台灣或是中國籍的老闆,然後我覺得有可能會容易一點,就是看在你是講中文的份上,他們可能會願意幫助你。
我自己在 Berkeley 的老闆其實是美國人啦!但是我後來發現他的老婆其實是台裔美國人,所以我覺得有可能是因為這樣,他看到我是台灣裔,他可能覺得有點親切感,所以他就佛心的給我了一個機會,所以我覺得他算是我的恩人。
我覺得這是一個好問題!我那時候在 Berkeley 的時候,加我總共有四個研究助理。然後兩個是美國人、一個是我、另外一個是印度的女生,他也是拿簽證來的。
但是我們教授是比較佛心,所以我覺得他願意贊助簽證。我知道很多教授,例如說我那時候投履歷的時候,那個網站直接寫說他們的機構就不贊助 Visa,所以需要簽證的比例我覺得應該還是偏少。
博士班當 RA 的意思,其實不是指說他真的在當 RA!而是指他博士本身在做的事,就是待在研究室裡面做研究,本身就是一個 RA 的性質。我覺得就是我們聽到說博士班要兼任 RA 或兼任 TA,其實很多它是一個名義上,他要怎麼樣把錢給這個博士生的一個帳目上的標籤,就是他的薪水來源是 RA 或是他的薪水來源是 TA,然後他可能要做一些相應的事。但是我覺得以 RA 來說,博士班當 RA 其實就是博士班在當博士班學生。
嗯對,我那時候一開始用 Twitter 就只是因為我那時候想申請,然後我想要追蹤一些我有興趣的教授,所以我就追蹤了很多我們領域,或是我有興趣加入實驗室的教授這樣。
我偶爾會寫一些廢文,我那時候剛好在投履歷,然後在投研究主題的履歷,我就發了一個 Twitter 說:「喔我投了 20 個履歷都沒有人理我,當國際生真難啊哈哈」然後就我在上面就是 vent,然後就突然有一個我追蹤我們領域很有名的一個教授,他那時候在哈佛(但他現在搬去瑞士了),然後他就突然私訊我,他就說欸我看到你發的那個推,我可以幫你看你的履歷,然後我整個受寵若驚。這我在 medium 裡面有分享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
我就把我的履歷寄給他,他後來真的 email 回我,然後真的很認真的給我很多建議。我就根據他的建議去 改我的履歷還有求職信,後來就上了。所以我覺得算是一個很神奇的遭遇!
除此之外,我覺得 twitter 上其實很多教授現在都會轉發他們實驗室開的職缺,或是其他教授他們的朋友開的職缺,而且很多都是很熱騰騰的第一手資訊。所以我覺得不只是找工作,或是你要追蹤別的實驗室發的一些新的 paper,或是領域內的人最近在討論什麼新話題、在吵什麼架、有什麼 drama,我覺得在 twitter 上面都是第一手的資訊,所以我非常建議大家去辦一個 twitter!你也不用發文,你就去追蹤那些大佬就好了,就會每天都有看不完的東西。
我覺得在學術界 LinkedIn 沒有那麼紅,LinkedIn 感覺是業界比較紅。但是其實我在 twitter上也追蹤很多什麼 OpenAI Sam Altman, Elon Musk,就是那些很有名的人我都會追蹤,就看他們在討論什麼。
除了剛才那個教授以外,你還有獲得什麼樣意想不到的幫助嗎?
我想想~那時候好像有看到就是一些還沒有在他們官方的,例如說學校的求職網上面發表,然後教授自己就先發了一個非官方的 tweet:就說我們實驗室在找怎麼樣的人。
然後好像有因為這樣我就有投了一兩個,所以我覺得 twitter 是比較即時(社群媒體的強項)
超級喜歡阿雲的!從她的 Medium 追到 YouTube,沒想到會在這邊看到哈哈
這篇採訪好讚也聽了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