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Edward,快速自我介紹一下,我畢業於台大國企系,大學畢業後就在香港金融業工作,目前也是OfferLand的Partner & Mentor,如果對我的經驗也歡迎參考我提供的諮詢服務!
最近看到OfferLand創辦人Jason分享他出社會後轉職海外工作的心得,他提到透過Referral大幅提高面試機率,最終也是靠這樣獲得了Google在海外的工作機會,讓我也想分享商管學生在大學時期,如何透過跟其他人不同的規劃打開海外工作的大門。
我大學雖然就讀國企系,但很早就希望能往金融業前進,很殘酷的是台灣相較於其他金融中心,收入較低不說,職涯的天花板也低的很多,而我一直都嚮往在職涯中看得更多更廣,因此在大三時便將目光放在香港與新加坡兩地,希望能有機會跟亞太最厲害的一群人競爭與共事。
然而對於來自非target school的學生來說,這條路更具挑戰,但其實只要用對方法,照樣能找到自己的機會。以下是我從臺灣學校出發,最終成功進入香港投行的經驗,希望能給你一些啟發。
首先,要有明確的目標並認清自己與目表的差距。升大三的暑假時,我發現很多能進入香港投行的分析師,幾乎都是畢業於美國的常春藤名校、英國的G5,或者是中國清北復交、香港三大的學生。雖然就讀台大,但其實在目前競爭的環境,台灣的大學並不屬於這些大行的target school。
這讓我開始思考:除了基本的實習與學歷,怎麼樣才能以不同的方式進入這個競爭激烈的圈子?
學校裡的各式資源其實是最簡單累積國際經驗的方式,舉例來說台大的國際處其實一直都有很多跟海外大學的線上線下交流活動,結束也會提供證書,像我自己就參加過台大管院的Buddy Program,透過擔任組長舉辦給交換學生參加的活動,認識在美國華爾街實習過的交換學生,求職的時候也能避免被挑戰由於在台灣念書而缺乏與海外人士接觸的短板。雖然我沒參加過,但例如台大的禮賓學生就是很好的機會,可以展現對海外交流的動機,並同時累積人脈。
對於一位學生來說,要如何翻轉在求職中的被動地位,一直是我思考的問題。在大學時,我參加了香港的AIBC與海外的金融競賽,與其他海外參與者交流中,我發現相較於行銷、管理顧問與數據分析這些領域,台灣學校在投資銀行這個領域的資源十分匱乏,與其被動的等待資源出現,我們選擇主動創辦國際化的金融學生組織,透過這個平台,我們能夠主動建立與金融業專業人士交流的機會,結交一群有共同目標的朋友們,更展現了我的領導能力。
同時也受惠於這個組織與透過教授牽線,成功與香港的投行共同舉辦針對臺灣學生的導師計畫,讓我有機會與更多香港和國際市場的金融人士建立了聯繫。這些經驗不僅豐富了我的履歷,還讓我在求職時更具競爭力。目前社團的成員遍佈歐洲與亞洲各地,我也持續與各地優秀的人才進行交流,了解不同地區與工作的差異,為未來中長期職涯做規劃。
我認為商管科系學生,如果想要更早在海外工作,不能只拘泥於外派、留學的傳統路徑,必須更善用身邊的資源,進而創造資源,才能讓你在競爭激烈的國際職場中脫穎而出。
現在OfferLand提供的導師平台服務,有多位具有海外職場經驗的導師,從大學畢業不久到資深的主管都有,能夠透過一對一的諮詢服務,與導師交流快速吸收經驗與鏈結資源!
太讚了吧!好文推推 🙌🏻 期待 Edward 更多的分享